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早在1922年,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曾建立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他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1994年,四所各具优势与特色的高校强强联手,组建成立新上海大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院士任首任校长。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与实力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先进。
学校主页:
中文名: 上海大学
外文名: Shanghai University
简称: 上大(SHU)
校训: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创办时间:
1922年(校庆日:5月27日)
类别: 公立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研究型
主管部门: 上海市人民政府
学校属性: 卓越计划,211工程
现任校长: 罗宏杰
知名校友:
杨尚昆,周慕尧,孙晋良,王生洪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主要院系:
27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钱伟长、翔英、悉商、中欧工程学院等
硕士点: 221 个
上大www.146.net。博士点: 117 个
院士: 9 人
主要奖项:
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
上大www.146.net。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全国35位
上大www.146.net。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全国20位左右
上大www.146.net。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百强全国17位
博士后流动站: 17个
上大www.146.net。 上大www.146.net。社会影响:
“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
首任校长:
于右任,钱伟长(新上大)
名誉校长: 黄宏嘉,严东生
目标定位: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是一所拥有理工、人文、社会、政法、经管、美术、影视、数码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央部委的重点共建。
1994年,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国际化大都会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由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组建成新上海大学,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李岚清副总理为新上大题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由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亲自委任,邀请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出任新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为学校开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新局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日新月异;1997年,学校入选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11工程);2003年,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2010年,被国家部委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2012年1月7日,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罗宏杰教授出任上海大学新校长。
如今的上海大学,秉承钱伟长老校长衣钵,无论在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还是在办学条件与综合实力上,在全国重点高校中都已跻身先进;钱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在这里弘扬光大、“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设有26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2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名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802人,其中教授543人、副教授936人,博士生导师5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3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外籍院士2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1]
(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11日)